邓州市编外雷锋团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277亩,其中:绿地面积189亩,道路广场面积88亩
,总投资1700万元。整个设计以展览馆为主体,周围种植树木、草坪,前面以“一河两湖”为
衬托,北与“两山”相呼应,西南设置为小型文化广场,形成以河湖、假山、广场为景点,以
园路、小桥为线,以草坪、纪念林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高低起伏、错落有四季有花的园
林观。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于2002年8月13日破土动工,于2003年2月26日峻工并正式开馆。1989年
,与雷锋一起入伍的560名邓州籍复员回乡战士自发成立了“学雷锋指导委员会”,在他们的带
动下,邓州先后成立学雷锋指导小组23个,学雷锋送温暖小分队1300多个,为邓州人民架起了
一座了解雷锋、认识雷锋、走近雷锋的桥梁,群众亲切的称他们为“编外雷锋团”。他们的事
迹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1997年4月,经邓州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研究决定,正式成立邓州“编外雷锋团”。整个展
馆共分两层四个展厅,以图片与实物结合的方法,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
展示展览的主题。第一展厅为雷锋——我们的战友。主要介绍雷锋战友与雷锋一起工作、生活
,亲眼目睹雷锋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并亲身感受了雷锋平凡而伟大的共产
主义精神;第二展厅为与时俱进学雷锋——邓州编外雷锋团。主要介绍邓州560名雷锋战友回到
故乡后,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矢志不渝传播、实践雷锋精神的感人事迹;第三展厅为全民
齐动员,创建中原雷锋城。主要介绍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创建中原雷锋城
的雄心壮志与邓州人民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第四展厅为亲切的关怀,巨
大的鼓舞。主要介绍各级领导对编外雷锋团这一先进集体的关心和厚爱,表达了以编外雷锋团
为榜样的邓州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学雷锋活动在中原大地世世代代传播下去,让雷锋
精神在邓州大地永放光芒的决心。
该景区位于邓州市东入市口,湍滨浏览区内,紧靠207国道,交通便利。位于武汉—西安—
郑州大三角和南阳—襄樊—十堰小三角中心。东距南阳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岗50公里,南距襄樊
隆中60公里,西距亚洲第一人工湖丹江口水库150公里,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40公里,西南
距道教圣地武当山150公里,西北距历史文化名城西安300公里,北距佛教圣地嵩山少林寺200公
里,并南与邓州市文庙景区,西南与邓州市福胜寺塔,东与邓州市花洲书院形成一个不足5公里
远的游览线路。该馆为邓州市人民武装部二级单位,配有四个专职解说员和21个行管及服务人
员。自开馆以来,共接待各类参观共计五万余人次。其中,本市25123人次,外市24062人次,
外省815人次。上至中央委员、省地书记、下至普通市民、中小学生。2003年3月13日,台湾裕
华公司执行长王睿携夫人一行5人来馆参观,并到雷锋林植树纪念。2003年4月,接待了南阳市
第二、第四监狱及南阳市蒲山劳改场犯人100多人的参观。
1957年发现吾离陵,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吾离陵是《春秋》、《左传》等文献
有记载的邓国国君吾离的寝陵,其存在对古邓国历史及邓姓起源于邓州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吾离陵所在地为坡状高地,陵茔处于高地中央,圆丘状,高7米,直径30米,面积706.5平
方米。为防止陵茔封土流失,于陵表种植草皮、松柏、陵周圈筑高1米的围墙,墙外修筑1米宽
的石子路,陵茔保护范围周边圈筑了高2.5米,长340米的围墙,院内种植松柏进行绿化,建造
两间保护房,设专人看护,吾离陵前竖着“邓国侯吾离陵”石碑一通,碑前置方鼎形香炉,便
于世人参观及拜祭。
1993年秋,邓州市政府专款对吾离陵作了小规模的整修,还接待了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
、香港及内地邓氏后裔的寻根拜祖访问团,2002年1—5月,邓州市人民政府再次拨专款对吾离
陵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发现有鬲足及其它陶器残片,表明吾离陵附近存在有与其时代相近
的文化内容。
花洲书院一角。
乍提花洲书院,也许知道的并不多,因为它毕竟没有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等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声名显赫,但倘提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人们一定会耳
熟能详。
花洲书院,便是《岳阳楼记》的诞生地。
出河南省邓州市城区,向东南行不远,便可见一处竹柏掩映、亭台错落的园林式建筑,这
便是当年范仲淹知守邓州时创建的花洲书院了。
范仲淹原系江苏吴县人,庆历四年(1044年),由于其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悲愤之
余,乃上书皇帝,自请守邓;次年,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身份来到邓州任上。
以堂堂副宰相之才智,治一邓州,范仲淹大显身手,他重教化,轻刑罚,废苛税,倡农桑
,一年后,朝廷命仲淹移守荆州,而邓州百姓因感其恩德,绵延数里,跪道挽留。仲淹为民情
所动,终不忍行,遂上书皇帝,恳请留邓,皇帝也只好特许。
公余之暇,范仲淹多是饮酒揽胜或者讲学会友,“七里河边带月归,百花洲上啸生风”,
“主人高歌客大醉,百花洲里夜忘归”,和朋友在一起,范仲淹一反平日刻板严肃模样,或击
鼓高歌,或迎风长啸,颇有点放浪形骸。同时,他还在百花洲旁建起一座书院,常于书院内执
经讲学,为广大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书院内,讲经者娓娓道来,听课者如沐春风,这座书院,
便是如今的花洲书院。
当初与范仲淹一同贬官的,还有其挚友腾子京。腾子京贬官岳阳后,重修了江南名楼——
—岳阳楼。新楼落成,腾子京遂派特使,千里迢迢寄信仲淹,恳请其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接
信后,也不推辞,开始对照岳阳楼文图,反复揣摩,酿酝文稿。
庆历六年(1046年)的九月十五这天,范仲淹端坐于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前,挥笔写下《岳
阳楼记》。而花洲书院也因了范仲淹,因了《岳阳楼记》,从此成为天下文人雅士凭吊景仰的
一处文化圣地。
自范仲淹以来,花洲书院屡遭战火焚毁,又历经修葺,同时又因其风景优美,故而名列邓
州八景之首,曰“花洲霖雨”。近年来,邓州市筹巨资对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目前,书
院共占地126亩,由4部分组成。书院内既有《岳阳楼记》的诞生地春风堂,又有耸立秋水之上
的“览秀亭”;既有小巧别致、全国仅见的泮池、状元桥,又有供奉范公塑像的范文正公祠。
走进书院,但见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山湖洲林相映成趣,其建筑皆为江南园林风格。书院外的
城墙上,古柏森然,春风阁、文昌阁掩映其间;书院正门前,一桥横跨城河两岸,桥上长虹卧
波,桥下流水潺潺,更增加了这座千年书院的雅致景色。
邓州在古邓国之前是“夸父追日”留下的“邓林”和“帝舜都邓”的“邓墟”,至“夏帝
仲康封其子于邓”开始建立邓国,因夏为姒姓王国,故称夏代的邓国为姒姓邓国,后被商王朝
灭掉。在商王武丁时,“封其叔父曼于邓”,又成立了归属商王朝的曼姓邓国,曼姓邓国延续
680余年,传国君22位,曼姓邓国的第一位国君曼公无疑就是邓姓的鼻祖。而吾离陵也是唯一有
考的国君葬身之所,故有“邓氏第一陵”之称。吾离陵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也
福胜寺梵塔建于北宋时期,初建时为13级,高20余丈,后为兵燹所毁。现存的梵塔共7层,
高36。7米,通体呈八棱圆锥状,是一座庄严古朴的楼阁式密檐砖塔。塔檐由青砖砌成,每层都
有较高的塔身,由下而上,逐层递减。塔柱、斗拱突出,层次分明。塔内第一、二、三层有梯
,可盘旋而上或凭梯斜上,四层以上则无梯可攀。每层塔体都有圆形塔心室,四层至七层,塔
室联为一体,形似罐状。南北两面有砖券拱门,可以远眺。塔身周围,每面都有砖浮雕的佛龛
群,共有1100多块。这些佛龛上雕着天王、菩萨金刚、罗汉、黄巾力士等神像,形状各异,栩
栩如生。佛龛的边缘和拱门的周围,都有浮雕成各种蔓草花纹的优美图案加以装饰,更显得匠
心独具。整个塔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建筑技术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塔底中间有一井,名为“海眼”。1988年在修复塔座时,发现这是一座地宫,并从中发掘
出一批稀世珍宝。银椁为长方形,安放在须弥座椁床上。椁的前方竖立两根檐柱,其上承拖仿
木结构的房顶,上有脊兽、瓦垄、瓦当、滴水、封檐板等,雕刻精细。银椁盖为七棱形,其上
为线形纹饰,前方透雕双凤戏牡丹。银椁两侧,錾满龙兴寺、开元寺施主姓名和梵语。金棺放
在银椁内的前方,长19厘米,宽11厘米,高11厘米,重620克,前档有仿木建筑,其下有护法神
2个。金棺左侧为释迦涅盘的故事,右侧为出行图。金棺内,前面放“顶骨”一尊,后边放“佛
牙”一枚,玻璃宝瓶放在银椁的后方,米黄色的瓶中盛着米粒大小的佛祖舍利和无色透明液体
。“舍利”瓶内,还有镏金双龙银壶一件,彩色玻璃葫芦一件,均为罕见之宝。
成为邓州古老历史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