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人,邓县人,你还记得曾经的邓县百货大楼吗?你还记得大十字的晒烟叶、酿酒曲吗?你还记得那一街两行的铝铁加工、烫发店、笼格加工铺、街头油茶、卤羊蹄、自酿烧酒吗?你还对街旁幽深的的巷道充满神秘感吗?小城故事,记忆古城!
这是原本位于邓县大十字街西北角一处卖女装的店铺,“小城故事”四字一下子让人联想到正在拆迁改造的团结中路那些老店铺、那些幽幽巷、那些关于这条街道将渐行渐远的点点滴滴的画面、故事、记忆······
昔日邓县繁华的地标性建筑百货大楼,如今老态尽显,关门闭户,静静地矗立在历史的节点上,等待着自己的振羽重生!
老百货大楼位于大十字街的东北角,正门朝向西南方向,然后面西、面南各有宽阔的临街门户。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头一次进百货大楼闲逛,从西门进去,转了一圈迷迷糊糊地从南门出来,一下子搞得晕头转向,分不清了南北,辨不明了西东。
褪色的干粘石外墙面、变了形的不完整的木制门窗、屋顶枝枝叉叉野生的树木,依然难掩位于大十字街东南角这座棱角分明的两层建筑的气势,但门前杂色不一的布伞、凌乱的锅盆厨具等日用百货、横七竖八停放的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早已将它围得喘不过气来。
将面粉炒熟,加入牛骨髓油,配以酥碎的花生仁、核桃仁,加上白芝麻、黑芝麻、杏仁等熬制的糊糊状的油茶,有多少人就是抵不住它入口软糯咸香、回味悠长的诱惑,会大老远地跑到邓县大十字街,来尝一尝装在长臂桶中热乎乎的油茶,再配以茶叶蛋、油饼、粽子或其他小点心,一顿早餐或晚饭就这样在经济实惠、营养丰富、唇齿留香中完成了。 炒面、河粉、凉皮、米粉、砂锅系列、鸡汁馄钝,几桶水,几个炉,几张桌,几把伞······一处综合性的自认“王”字牌的小吃摊点就开张了,而且它居然在邓县的中心地带大十字街的一侧经营了好多年,顾客来了一拨又一拨,也不管这里桌椅的油腻和黢黑,也不管它周边的垃圾和浮尘,反正花费了极低的价钱,落得个舒心的味觉享受。
这种利用阳光晒制的红烟或黄烟,是大十字街独特的商品之一。有些已经分类切丝装在大小不一的盆子中,有些成束成把原生态地摆放着—— 它烟味浓、劲头大,粗狂、质朴、接地气,是许多烟瘾大的老汉所爱。饭后,或墙根、或树根、或茶馆,那样地或蹲或坐,手持长烟杆,吧嗒着烟嘴,在烟火的忽明忽暗中,望着盘旋飘动的烟雾,那又是一种怎样的逍遥、自在、惬意!
灰斗、扫帚、大铁锨, 铲子、锄头、铁锁链, 碗碟、锅勺、煤气灶, 筛子、绳子、菜案板, ······ 各类物什摆满了店里店外的角角落落,只见日杂百货不见人。这种地摊式的店铺在团结中路大十字街的东西两侧拥有多家,它不图货品摆放的美观不美观,整齐不整齐,它就图的是顾客买着实惠、使着实用。
这些白色的丸子,既不是鱼丸,也不是汤圆,那方形砖块状的东西也不是砌墙用的土坯;它们是用大米、大麦、小麦、豌豆、稻糠等为原料,以多种中药材为辅料制成的酒曲。“曲为酒骨”,制曲和用曲是酿酒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爱好自酿黄酒的朋友,还真的需要了解这些铺面在团结中路拆迁后将在哪里买卖。
在团结中路小东关伯府口周边的卤锅店,那是远近出了名的,闻起来香香的,吃起来更是杠杠的。
正在进行铁皮加工的师傅告诉我,他在此(团结中路小东关)已干有二十多年,但销量已大不如前,只能勉强经营。 这家小东关的铝铁加工老店,在毫无粉饰的砖墙、门框上挂着由师傅自己浇铸加工的产品——铝锅、铜锅、铜碗、铜酒壶、铜铃铛······它们就那样用铁丝系着,成串成堆地斜依在门口,没有包装、没有修饰、没有打扮,完全暴露着它的真面容,以裸露的素颜苦苦地等待它的心仪人。不过,像上面的铁皮加工作坊一样,这里的顾客依然稀少,门可罗雀。老师傅说,也许是形势变化太快,也许是东西有点落伍,也许是街道越来越破败所致,反正自家店铺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 小东关一家不知方便了多少人的二手自行车店铺 “到门都是常来客,入座品茶细谈心”,这种深入民间的小茶馆,在团结中路旧城的街道上有那么几家。它为左邻右舍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一杯茶,一元钱,可以无限时地喝,经济实惠。在此,可以看电视,侃大山,打扑克,搓麻将,下象棋……每到高兴处,奢侈点的可以再买包熟花生或松针皮蛋,打二两纯粮酿制的玉米酒或高粱酒,既可以吆五喝六的群乐,也可以慢慢地眯着眼独自品咂。只是不知道改造后的旧城,像这类最接近百姓的神仙般的逍遥地可否能再寻到它的踪影?
逛罢小东关,站在十字大街向南看,不知何时,这些由一伞、一桌、一凳构成的流动摊点就聚集在这里,醒目的红色喷绘广告几乎围满了整个桌椅摊位,大多写着“精修名表”、“配表带”、“自动表 石英表”、“换国产进口电子电池”、“理发推子”、“剃须刀”、“吹风机 打火机”·····摊主们虽以修表为主,但显然也是多种经营,这年头,玩的就是综合实力!
位于大十字街西南角的一家曾经有名的老旅店
应门一扇窗户的两旁还工工整整地写着隶书“欢迎光临,住宿登记”,右侧还模模糊糊地留有“入厕交费XX”的字样,往里看门头上的“旅客之家”仍在悬挂着,门窗已经破烂不整,墙体在岁月的侵蚀下簌簌掉落,但主房粗大的木柱、宽阔的木制前墙及门窗、已经褪去光泽的蓝色油漆,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它曾经的辉煌! 曾记得,我第一次带着学生来城里参加中考就住在这家旅社,那时房间里没有卫生间、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有的仅是撑着粗线蚊帐的一张张窄小的木床,但那时的享受丝毫不亚于如今住星级宾馆的感觉。
这里临街门店的前面大多都修有这样的下面通水(箭头所示)的小台阶,这不是店家刻意的营造流水绕门的风水布局,也不是为了制造什么独特的风景,这是为了给生活污水留下的通道,这实在是团结中路旧城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无奈之举。 小心地绕过路面的污水污泥,沿着坑洼不平、垃圾遍地的团结中路继续向西走,一个个独特的建筑和老店无不勾起追寻的兴趣——
这座位于福胜寺旁边的“宋塔乐园”,大概有七八十年历史了,它是抗日名将池峰城将军与他的师傅鲁紫铭先生(池将军的结义兄弟鲁雨亭的父亲)合股出资修建的中西合璧的剧院。据说,这次团结中路改造,它将会被保存下来,进行进一步的修缮。
灰缝细匀颇显泥瓦匠人功夫的古青砖墙 拆迁下来的毫不变形的根根通直的上佳的梁、柱、檩、椽 做工考究、精美结实的纯木架构一角
一堵望天吼的火山墙,它的美姿和沧桑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团结中路旧城一街两行,随处可见这种典型的狭小的四合院建筑。中间窄长的通道,两旁是厚厚的冬暖夏凉的砖基土坯墙偏房,正对大门的就是建造颇为精细的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透过那已丢失了柱础仍挺拔的木柱,透过那精雕的门楣花窗,透过那纵横有序平整的二楼木地板,透过那经岁月的冲刷仅留下淡蓝色漆面的门头·····相信你依然能感受到它当年的不凡和荣光。 古青瓦和现代的石棉瓦交错在屋顶,红木门和铁皮卷闸门共处在同一座重檐建筑上,细看,那稍有歪斜且佝偻的身躯,尽显难撑岁月重负之疲态。 这是一座待拆建筑的侧门,你看它的造型和两边砖砌的分层立柱,多了豪华,多了气派,你尽可去想象整个建筑当年在这闹市中的地位和辉煌!
当年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哪顾得上自己牙齿的卫生和健康?刷牙,索性用水漱漱拉倒,用细草棍透透罢了。至于这个“专业洗牙”店,那可是当年人们的高端享受呢。
看到小小的“烫发店”,你想到了啥?它可不仅曾吸引着爱美女性的光顾,也是当时新潮男士的选项之一! 烫发,大概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那时技术单一,药物低劣,对头发、头皮都有一定的伤害,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能烫出自己喜欢的发型,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曾几何时,在繁华的团结中路小西关一带,聚集着多家吃苦耐劳、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开的理发店,他们靠着一把剃刀,做足了“顶上"功夫。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此处的流动人员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又兼营了“批发零售理发工具用品”的生意。
金银加工也是团结中路小西关一带独有的风景
你看,在拆迁后的废墟上,一条红色的横幅颇为显眼。是的,要再见了,脚下的土地;再见了,多年的店铺!
这是位于大十字街西边路北的一处店铺,它经营的内容一变再变,门头上已模糊不清泛着浅黄绿色的“新华书店”(椭圆图示上边)四字,昭示着此地曾弥漫着浓浓的书香。
大十字街西边一家加工蒸馍笼格的师傅还正在忙碌着,周边拆迁改造的场面似乎丝毫也没有影响到他,他的神情平静而专注,勤劳的双手正卖力地挥洒着汗水,去追求着属于自己的致富梦!
这家邓县人几乎都知道的饭馆,也是许多人饱口福必寻的老字号店,目前正面临着升级换代、重新起跑的考验。
东有福胜寺西有清真寺,东有卤锅店西有卤羊蹄,一条街道,两类饮食,这也是咱邓州独特的文化现象。看着那在团结中路与三贤路交叉口依然“坚守阵地”的红中透亮、筋香质烂而又略带韧劲的卤羊蹄,又有几人能抵挡住它对舌尖的诱惑?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邓州大十字街久久伫立,不禁感慨万千—— 回眸,它是一条凝聚了太多邓州人情感记忆的欢腾不息的河流,曲终而情不散,余韵长在心头转; 向前,魅力邓州来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巨大的历史拐点,期待着她积蓄的能量能够早一日来一个炫彩的爆发。 小城故事,记忆古城! 作者:笑熬浆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