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91577286 发表于 2009-8-29 00:56:44

解读邓州

邓州地处豫鄂边陲,南扼荆襄,北达京郑,西倚秦岭,东邻新唐,素有“三省雄关”之称。全市辖28个乡镇、办事处,578个行政村,160万人口,其中城镇人口40万人,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耕地260万亩。1988年撤县建市以来,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被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中等城市试点市,2004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
  近年来,邓州市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一个目标” (建设经济强市、 文化名市、 现代化中等城市),弘扬“一种精神” (负重拼搏、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实干兴业的邓州精神),实施“三大战略”(工业立市、开放带动、人才兴邓),实现“五大突破” (工业经济、城镇建设、特色农业、项目建设、民营经济),走好“三条路子” (找准工业和农业结合点, 两篇文章一起做,围绕农业办工业, 实现工农互动发展,走农区工业化路子;找准城乡结合点, 城镇、农村两个轮子一起转,加速各种生产要素优化聚集,实现城乡互动发展,走城镇化路子;找准经济和生态结合点,经济、生态两大难题一起解,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经济生态互动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邓州崛起。仅2005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20元。
  工业进程加快。近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建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要支撑点,突出抓好企业改制,积极实施技术和管理创新,努力把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做活。至2005年底邓州市工业企业总数达757家,总资产达33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达87.95亿元,工业从业人员达13万人。其中限额以上工业达到79家,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左右。形成了六大工业体系:
  一是以邓州卷烟厂、南阳烟叶复烤厂为龙头的烟草工业体系,形成了年加工卷烟10万大箱,复烤烟叶120万担的生产能力,年产值3亿元以上,入库税金4000万元以上。
  二是以邓州市第一化肥厂、第二化肥厂、宣化制药厂为龙头的化工医药工业体系,形成了年产合成氨12万吨、碳铵40万吨、油漆1.5万吨、有机肥10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4亿元以上。
  三是棉纺服装加工业:以正兴公司、天龙集团、穰东服装加工厂为龙头的棉纺服装体系,形成了年加工棉花4000万斤、棉纱12万锭、服装200余套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达8亿元以上。
  四是以邓州市水泥厂、灵山水泥有限公司、邓州天合建材公司为龙头的建材工业体系,年产水泥40万吨,石子2000万立方米,机砖20亿块,石灰14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在2亿元以上。
  五是以邓州市久友面粉有限公司、永盛油脂有限公司,食品公司屠宰厂,市劲翔肉食品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粮油食品加工业体系,形成年加工面粉30万吨,食用油10万吨,肉食品5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8亿元以上。
  六是以第一造纸厂、老廷公司、穰东纸业有限公司、腰店纸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造纸工业体系,形成年制浆能力5万吨、优质纸20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年产值3亿元以上。
  同时邓州还形成了五种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 即通过实施农业企业化经营,改变了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增收缓慢的状况,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以4.6%、3.2%的速度递增。
  农业产业化初步形成。近几年通过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已初步建起具有特点的“经营公司+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加工企业+农户”、“生产基地+农户”、“服务组织+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六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村与农业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步伐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烟叶、畜禽、瓜类三大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全市各类特色生产基地有10个,特色农业产值达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4%,农民收入来自特色农业的占70%左右。二是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全市共有各类专业企业300家,有一定规模和带动能力的24个,年销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家。其中上亿元的2个。三是专业市场发展较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市场48个,其中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2个。如穰东的服装市场,市内新风市场(副食批发)等。四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组织发展较快。如邓州市植保公司、种子公司为龙头,国营、集体、股份、个体一齐上,建立健全了覆盖全市的社会化服务网络,被农业部称为“邓州模式”在全国推广。同时在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方面 全市已建水库19座,其中中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18座,现有机井17750眼。引河自流灌溉区5处,其中中型灌区1处,小型灌区3处,有效灌溉面积120.5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60万亩。在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情况方面,近年来,邓州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已达到45%。一是大力推广应用一批先实用技术。地膜覆盖、育苗移栽、节水灌溉、配方施肥、间作套种、模式化栽培、品种改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等技术、新成果普及率达到40%。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全市有50万人接受了农业科技技术培训,300名农民获得高级、初级技术职称证书。三是建成5个高效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即城郊万亩蔬菜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穰东5000亩高效农业示范区;九龙1.5万亩含税高效农业示范区;都司500亩立体种养殖集约经营示范区。农委100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
  城建建设日新月异。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邓州聘请知名专家,运用航拍,GPS卫星定位系统,数字化地形图等先进技术,全面启动了《邓州市2001~2020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布局科学、功能分区合理、现状资料完备、城市特色突出,对今后的城市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利用5~10年时间把邓州建设成为一座城市面积50平方公里,拥有30万人口,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豫西南区域性中等城市。
  本着“主攻难点,完善配套,拉大框架,体现特色”的建设方针,在保证政府财政投入主渠道的前提下,坚持走经营城市之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每年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均达到3500万元以上,一大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
  近五年来,先后打通、新建了仲景路、文化北路、北京大道、穰城北路、湍滨大道、团结东路、教育南路、交通南路、人民西路、西一环路等10条主次干道,拓宽延伸改造了三贤路、穰城路、北环路、新华东路等,累计硬化道路总长已达105公里,面积达236万平方米,新修排水管网110公里,在市区形成了9纵7横道路网路骨架。对邓南、邓新、邓襄、邓汲四个入市口进行了拓宽硬化、绿化改造,美化了城市环境,改善了城市形象。我们筹措社会资金535万元,对新华路、交通路、三贤路、人民路、北环路五条主干道两侧人行道进行了彩板铺设,总铺设面积达20万平方米。 在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建成了水冲式公厕13座,封闭式垃圾中转站12座,购置环卫车辆9辆(台);二是筹措资金,对三贤路土城河桥、文化南路险桥、交通路土山渠桥、邓汲路小草河桥、古城路立交桥进行拓宽、改造和建设;三是采用“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办法筹措市民捐资5000万元,对内外城河进行了治理、护坡和绿化,对湍河南岸进行了砌石护坡。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先后完成了新华、新风2个游园建设;完成了奔马广场、中心广场两个广场绿地建设;完成了东关、店子口、水车、棉纺等10个花坛绿化改造建设;完成了湍河风景带一期绿化建设;完成了市区穰城路、北京大道、新华路、北环路、交通路绿化改造,建成了多条绿色长廊街道;完成了农发行、国税局、六高中等单位庭院绿化建设,拆墙透绿,形成连片绿化。五年来,共增加绿化覆盖面积78公顷,至目前,全市绿化覆盖面积已达24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2.7%。在工程建设方面:坚持“两场”连运(建筑市场、施工现场),强化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控的三级质量管理责任制,广泛开展以“创优秀设计、创优质工程、创文明工地,实现用户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三创一满意”活动,深化工程招投标管理,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工程招标率、工程报建率达到了100%。五年来,先后完成了农村信用大厦等多项大型建筑工程建设,一大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城市景观大为改观。
  邓州旅游独具特色。邓州市建置较早,属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考古发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处之多,有文字记载邓州历代为国、郡、府、州、郡、县、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蕴藏很丰富。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福胜寺塔位于邓州市区十字街西南50米处。为七级八角仿阁楼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内外壁面用白灰浆勾缝,内部用红粘土粘合。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有明显的宋塔特色。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地宫。经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88年7-8月进行了发掘。通过发展。在地宫中发现金棺、银椁及佛骨、佛牙、舌利子等28件稀世珍宝,蜚声海内外,对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等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制匾额21块,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进行了重修。几经沧桑,现有礼拜堂、望月楼和卷栅9间,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向訇观看月亮出没,宣读圣书、斋戒时使用的地方。整个建筑雕龙画栋,八角玲珑,颇具匠心。礼拜殿、望月楼、卷栅三者以勾连搭式之法组合在一起,紧紧相连,给人以宽敞肃穆之感,现归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
  汲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汲滩镇中学校院内。是外地旅邓商人聚会议事的地点。也用来敬神感灵,祈福禳祸,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货物的地方。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在邓州兴建的会馆有15处之多,在这些会馆中,以汲滩的“陕山会馆”最讲究。会馆内有大殿、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及石牌坊等,气势雄伟,巍巍壮观。汲滩镇紧靠湍河,又是赵河入湍处,且东边与新野的上庄、王集乡毗邻。全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湍河自西由后湾入境,赵河自北由李洼入境,至后湾汇入湍河,东流折向南,过刁堤入新野县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有“小汉口”之美誉。因此,陕山会馆当时经济是很活跃的,有大批商贾集此地。现存的陕山会馆,中线上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构成一个整体,全系砖瓦结构。主房全出前、后檐,歇山式。卷棚进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大殿进深11.6米,高8米,陪房进深6.5米,长7.2米,高5米。卷棚与大殿间有近2米的间隔,房檐相接,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
  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花洲书院。书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谪知邓州后,为造就人才而创建。庆历六年(1046年),范公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中外传颂的《岳阳楼记》。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遂成为天下之千古绝唱,花洲书院也随之名畅海内外。“一代师承百世馨”。当年范公兴学重教,培育英才之举,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师“忧乐”精神传千古,继往开来谱新篇。古老的学府踏着历史的脚步,伴着改革的大潮,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扬范公“忧乐”精神为先导,以创建豫西南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邓州经济为根本,作出了修复花洲书院的决策。这是一项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德政工程,必将惠及当今,泽被后世,因而得到了社会会各界的一致拥护和支持。花洲书院修复工程于二00二年四月一日奠基启动,整个工程现在已竣工并向游人开放。工程面积为8.4万平方米,包括春风阁、春风堂、藏书楼、先圣殿、览秀亭、范文正公祠、名人馆、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园、南大门、花洲游园等建筑和景点。工程建设源于历史、高于历史,工程富有内涵和文化品位。


地 理 状 况

"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在1/800~1/1200。西部朱连山为全市最高点,海拔469.7米,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赵河和严陵河,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河流之间,自然分割成扇形冲积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转换影响,寒往暑来,四季更迭分明,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23.8毫米,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1985.9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9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读邓州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