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人又有世界级发明!!!!
花费120余万元,演算草稿10余米高,用铅笔近万支;质疑、实验、发明,几乎耗尽毕生。王春生老人——与一个结论和一个发明“顶牛”的一生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
本报记者 王笑 特约记者 杨银鹏
实 习 生 曾庆芳
【核心提示】
制造出不会有任何损耗的变压器,是世界物理学家们一直追求的理想。通过这种变压器,他们希望能将发电站所发电量全部利用。
如今,CN分子动高温超导变压器的发明,将使世界物理学家们尽可能地接近这个理想。
发明可能是世界输变电和电力利用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和发明相关的理论证明、演算公式、实验模型等系统性的东西,或许对物理学上经典的欧姆定律、牛顿定律和焦耳定律等是一个实质性的发展完善。
发明与一个老人有关。从学生时代对欧姆定律的一个结论质疑开始,到军校期间研究出和发明相关的第一个公式,再到成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开始正式研究,他以实验为基,历经艰辛,无所畏惧,耗尽毕生,最终使这个发明问世。
他,就是唐河县源潭镇贾营村人王春生。他,也曾经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
1. 7月13日,社旗县饶良镇原政府驻地的一座破旧两层小楼上。二层的几个房间,一间放着一台特殊变压器,另外3间每间串并联着千余只灯泡。两层小楼,是饶良镇政府支持王春生用于实验的。
电闸推上,大部分的灯泡暗淡无光,或忽明忽暗。只有几个灯泡,辉耀刺眼,犹如远观的太阳。王春生穿梭其间,或观察,或记录,或测量。汗水滚滚而下,但他时刻不停。他是从2007年9月搬来的。
王春生非常珍惜:这是他从1977年以来,最“大”、最“完备”的实验室。实际上,灯泡、电线、电闸,房间里仅仅有这些,再无其他。可40年来,和乡村学校办公室、村里的红薯窖、几平方米卧室那样的实验室相比,王春生很满足。
发明CN分子动高温超导变压器,及相关90万字的理论、物理数学表达式18个,就是从这些简陋、原始和不可想象的实验室中诞生的。发明中的思考、演算,观察、实验,校验、求证,或感情上的困顿、大悟,喜乐、怒哀,屈辱、荣耀,也在实验室里展现、演绎。
2. 发明,从一名初二学生的一个质疑开始。
1960年,位于源潭镇的唐河县第二高中初三(4)班教室。做完欧姆定律的一个电阻并联实验后,物理老师李俊峰让每个学生写结论。
王春生的结论是:几个电路电阻并联后的总电路电阻,比其中任何一条支路的电路电阻都小。当时物理课本上和其他学生写的结论则是: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都小。
下课后,李老师将王春生叫到办公室,让其再背诵并默写一遍写的结论,结论和课堂上写的丝毫不差。“我的老师和我都发现了这个和书本不一样的结论。希望你将来当一名老师,继续研究这一结论,并进行实验。”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自此,王春生的生命和灵魂和这个结论紧紧捆绑在一起。而CN分子动高温超导变压器的发明,成了研究这个结论的最终产品;这个发明,则是证明这个结论正确的必然产品。
3. 曾经有两句话,更坚定了王春生刻苦研究,并将其付诸现实的决心。
第一句话是:“中国人发电,赚的是煤渣钱。”这是某国在笑话我国发电量多但利用率低时的一句话。
第二句话是:要想将一个大型发电站所发电量全部输出,输电线的直径需“3个箩筐加起来那么粗(约1米)”。这是王春生战友湖南桑植县雷更祥的高中老师,在谈论我国输电线材料时的一句话。
1963年,王春生参军,1年后考入桂林陆军学校。“我国输变电和电力利用率的实际就是那样,尽管话说得比较苛刻尖酸。”学习期间,听到这两句话的王春生决心用实际行动彻底改变这一状况。
军校4年,王春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上述结论的研究上。最终,研究出和结论及CN分子动高温超导变压器相关的第一个公式。该公式承上启下,对结论证明和变压器发明起决定性作用。
4. 1971年,王春生如愿以偿:复员后到唐河县当了一名物理老师。
物理老师的角色,为王春生研究结论提供了身份和学术上的便利。但各种困难也使他此后的研究屡遭坎坷。
1986年~1990年,因走路思考被狗咬伤引发重病,王春生“连儿子都不认识”。称得上奇迹的是,病好后他仍记得所有研究的东西。
2003年春,正是研究CN分子动高温超导变压器关键时期,3个月昼夜研究,疲劳致病,“3天只喝了3汤匙面汤”。别人眼中“活不成”的他却再次从鬼门关转回,继续他的实验。
为躲避流言飞语及讽刺挖苦,王春生曾藏在自家的红薯窖里实验1年。2007年,他搬到了鼎力支持他的老家饶良镇。该镇党委书记李合峰鼓励他说:“科学实验道路并不是平坦的。你放心大胆地干!我支持你。”(下转B2版)
王春生正在进行电力实验。本报记者 崔培林 摄 坚持就是胜利! 没有做不到
只有想不到
页:
[1]